为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数字人文微专业建设进程,10月9日下午,人文学院于厚德楼408会议室召开数字人文微专业建设推进会。学院院长孙玉涛、数字人文微专业负责人武文颖及9门微专业课程负责人出席会议,围绕微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资源整合及未来发展路径展开深入研讨。

凝聚共识:明确微专业建设核心任务
会议伊始,武文颖介绍了数字人文微专业的建设背景与目标。她指出,该微专业是响应“新文科+新技术”融合趋势的重要实践,致力于探索技术与人文思想的深度互嵌,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学院已初步规划9门核心课程,每门课程均采用“理论+实践+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既能掌握前沿知识,又能提升实战能力。

课程汇报:课程建设亮点纷呈
会上,各课程负责人依次汇报建设方案,呈现各色亮点:
赛教融合:AI赋能经典文化传承
如《诵读中国:AI智能平台与数字工坊》课程,聚焦数字时代中华经典诵读的创新传播需求,深度融合赛事导向与教学实践,将通过智能技术赋能经典文化转化,持续为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输送优质成果。
技术引领:虚拟影像教学探索前沿
如《未来影像:虚拟制作与AI创作》课程,将系统整合虚拟预演(Virtual Pre-visualization)、实时合成抠像(Real-time Compositing Keying)等核心技术,以人工智能(AI)与虚拟制作(Virtual Production)为双轮驱动,重构当代影像创作的教学生态。
产教协同:实战项目直通行业平台
如《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实战》课程,以“三真”(真项目、真成果、真发布)为核心理念,将联合《大连日报》打造月度数据新闻专栏,学生作品经专业评审后以整版形式公开发表,实现课堂学习与行业实践的无缝对接。
国际视野:双语课程贯通学术应用
如《数字人文理论与方法》课程,将采用中英双语授课体系,配套权威双语教材及线上国际专家讲座,搭建跨语言、跨文化的学术对话桥梁,全面培养学生理论认知、技术应用与学术表达能力。
未来路径:从建设到落地
针对后续工作,会议明确了以下实施路径:所有课程要建设数字化资源并能在学校数字书院和数智教学平台上运行,为学生提供灵活的课程修读方式,2026年春季学期启动试点教学。
孙玉涛院长在点评中提出:在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人文学院要牢牢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将数字人文作为学科转型与创新的核心驱动力,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发数字文创、虚拟博物馆等特色课程,既要坚守人文精神内核,又要勇闯技术应用"无人区",为培养兼具人文底蕴与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