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年-2035年)》中关于教育数字化的工作部署,围绕《中共大连理工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 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关于“以数智变革强‘赋能’”的工作要求,9月23日,未来技术学院召开“数智融通・教育教学创新交流研讨会”。会议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王殿龙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赖晓晨教授等13位师生代表,深入探讨数智课程建设体系,赋能学院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研讨会紧扣数智课程建设工作的核心环节,从当前教与学的痛点出发,邀请专家、师生分享经验,深度探讨基于数智课程的学习范式变革与改革实践路径。
以赛促教,探索数智课程建设路径
王殿龙教授以“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报告,解读教学创新大赛核心要点与数智课程建设的关联关系。他指出,教学创新需立足实践反思、突出学习成效、融入课程思政,切忌生搬硬套。未来技术学院承担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使命,更应以数智课程建设为契机,探索全新的学习范式,以支撑学生的高阶能力培养。
技术支撑,构建智慧课程教学体系
赖晓晨教授结合《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分享了“智慧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经验。他指出,智慧课程建设应“以人为中心,构建三元交互新范式”,AI技术可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全面融入混合式教学。此外,赖晓晨教授还简要介绍了当前智能平台、数字资源库在课程更新、管理、反馈中的应用,展示了目前主流的“技术赋能、数据驱动”范式。
师生协同,打造数智课程建设实践样本
李祎副教授以《自然语言处理》课程为案例,系统介绍了未来技术学院数智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案。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六门核心基础课之一,该课程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在课程资源、学习路径、评价反馈三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100余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项目式学习试点。

会议最后,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郭艳卿教授强调,学院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特区,始终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而数智课程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探索学习范式变革的关键抓手。此次建设的数智课程是落实“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关键载体,后续学院将打破院系壁垒、整合优质资源,建好兼具前沿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数智课程体系,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更强动能,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
2024年起,在学校教务处指导下,未来技术学院承担了《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概论》《计算机视觉》《生成式AI与大语言模型》《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强化学习》6门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数智课程的建设任务。目前,所有数智课程资源已经在自主研发的数智课程平台上完成部署;2025年春季学期,《计算机视觉》课程先行在人工智能辅修专业开展试点;本学期,其余课程将在主修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有序实施,截至目前已覆盖学院300余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