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方见日,潮尽炉峰出,大好春光,如期而至。在新冠病毒纳入“乙类乙管”后的首个开学季,盘锦校区师生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以全新面貌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形成了一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习氛围浓郁的群像图。
一、发挥教师核心作用,教改推动质量提升
盘锦校区目前有教研室30个,教研室成为一线教师教学工作的战斗堡垒,发挥教研室“一线”功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集体备课,试讲互评等多种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盘教师集体备课
近三年,校区共获批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2项。经过近几年对于线上教学的探索,不少课程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将教学环节延展到教室之外,形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项,线上一流课程1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项目4项。其中,由化工学院盘锦分院吴雪梅教授团队自主开发的含烃石化尾气膜分离耦合回收装置虚拟仿真工厂,依托国家奖科研成果,集成新工科培养要素,融入工程思政,解决现代化工流程大系统、高危险、高消耗的实验教学共性问题,被评为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吴雪梅教授团队省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含烃石化尾气膜分离耦合回收装置虚拟仿真工厂”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开学首周,含因疫情原因尚不能返校学生的情况下,本科生出勤率达到96.68%,展现了学生良好的学习面貌,高度的学习热情。日常学习氛围浓厚,“学在大工”精神在盘锦绽放。校区各实验室加班加点,在规定时间完成因疫情没能完成的实验教学课程。补缓考考场井然有序,巡考、监考尽职尽责,保证考风考纪严肃优良。学生间自觉组成学习小组,开展朋辈辅导,充实“课外学时”,备战补缓考,展现了大工学子特有的责任感和引领时代的主人翁精神。
学习氛围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实验课程紧锣密鼓开展
考场井然有序,考风严肃优良
朋辈辅导展现时代青春友情
三、坚持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赋能转变发展
2019年体制机制改革以来,校区秉承“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通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向改革要活力,激发盘锦校区干事创业的新动力。体制机制改革以来,校区共有16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占校区专业的94%。在校区本科生招生计划中,“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划招生120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92%。
体制机制改革后,主校区的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和体育与健康学院分别在盘锦校区设置分院,教学任务100%落实。思政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管理,原基础教学中心划分为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和电工电子与计算机教研室,分别归属于主校区数学与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实现了思政、外语、数学、物理、体育、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统抓统建、统管统派,保证了盘锦校区的教学质量。在全校统筹发展布局下,校区本科生更多地享受到主校区一流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教学状态转变明显。充分体现了体制机制改革的综合效能和全校办校区的理念。
四、严格规范管理制度,保运行保秩序保质量
盘锦校区教学质量监控纳入全校基于OBE理念的质量保障体系,由学校统一聘任咨询组专家、统一教学质量标准、统一实施质量保障,对教学的所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学院和师生,能够及时进行持续改进,确保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同步同标准,同管同水平”。日常教学过程中,校领导、校区领导、学院分院领导、教育教学咨询组专家对本科生课程(包括实验实训课程)听课,强化监督功能,重点考察课程思政、意识形态、实践教学、学风考风等关键环节。
校咨询组专家到校区听课指导
五、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异地交互共享
体制机制改革之后,为全面改善校区教学环境,整合校区公共教学资源,校区先后完成了对A01教学楼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改造项目,形成多媒体智能系统。超清投影、云端控制、高灵敏麦克、数字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获授课教师一致好评,有效改善师生教学公共资源需求。为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一间“一校两地三区”互动教室,该教室使三校区同步互动上课成为现实,填补了校区规模以上互动教室的空白。本学期互动教室继续承担《经济学原理》《现代工程导论* 》《高等微积分 》《高等工程数学A 》等四门课程,为丰富校区课程资源和提高课程广度提供了全新思路。
“一校两地三区”互动教室探索教学资源共享新思路
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力跑出新征程“加速度”的关键时刻,盘锦校区厉兵秣马,锁定“教”与“学”两个锚点,围绕提高“教”,促进“学”两个核心目标,力求实现校区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