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16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大会在重庆举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了主题为“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创新与发展”的分论坛。本次分论坛聚焦工程教育认证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创新实践,邀请到E9高校的教务处负责人以及在工程教育认证中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一线教师进行经验分享。论坛由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数字书院院长刘志军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通识与基础教育中心主任王磊共同主持,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等数百人参加。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志功教授,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24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详细解读。他指出,新的认证标准在可比性、等效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推动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他也强调了伦理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要将工程报国、工程为民的思想融入教育体系。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原院长曾周末教授作了题为《以专业认证推进专业内涵建设》的报告,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落实专业认证的理念。他通过实例分析,指出了在课程开设、教学内容更新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曾教授强调,专业建设和认证应紧密结合,不能为了认证而认证,而应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数字书院院长刘志军教授作了题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认证机制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他分享了大连理工大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教育认证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并介绍了学校在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机制、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他强调,新的认证机制需要以证据和数据为支撑,持续改进和优化培养过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处长王广智教授带来了题为《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哈工大创新与实践》的报告。他分享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展示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显著成就。
西北工业大学教务部部长王海鹏教授作了题为《目标导向的总师育人文化引领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在教务部推动下,以二十大报告和科技三会精神为指导,打造的三大体系以及总师育人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学校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的人才培养成果,彰显了西工大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卓越贡献。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廖晓钟教授则带来了《工程专业人才非技术工程能力培养》的报告。他阐述了工程专业人才非技术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指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需要具备包括健康与安全、全生命周期成本与零碳要求、法律伦理等方面的非技术能力。他还分享了北京理工大学在非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书记华建民教授则就《土木工程教育认证实践与思考》作了专题报告。他分享了重庆大学在土木工程教育认证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提出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理念。他还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如何将这些理念贯穿于工程教育的全过程。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阮欣教授在题为《数智化赋能工程教育认证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探讨了数智化在工程教育认证中的应用前景。他介绍了同济大学在数智化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数智化技术如何助力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高效开展。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副院长郝艳捧教授则以《校企共建三十载 科产教深度融合 工程教育持续改进》为题,分享了华南理工大学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的宝贵经验。她提出,校企共建是实现工程教育持续改进的有效途径,能够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此次“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创新与发展”分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也为工程教育认证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启示,更是对未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创新与发展的一次前瞻和探索。与会教师期待未来能够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繁荣与发展。